一個人的消失或離開
會帶來怎樣的結果
臉書不知道為什麼某天推薦了我這位作家的某篇文章
所以才關注到了這位作家
我還記得那篇文章是在說,當她在寫「你不能再死一次」的過程
總之是先有書名再有內容
除了鼓勵大家想寫的東西先寫再說,也很現實的提醒大家不要在仍有後顧之憂的時候一心想以寫作維生
我喜歡講實話的人XDD
某天又在圖書館的新書架上看到她的另一本書「親愛的共犯」
等我看完先前借的書,這本書已經被別人借走了
於是才借了同作者的這本「無父之城」
故事開頭於女作家汪夢蘭在被男友劈腿之後,一蹶不振
在好友林慧的牽線下,到位於苗縣海山鎮的地方幫一位畫家寫傳記
喪妻喪子,前職為警察現在徵信社工作的陳紹剛,受了海山鎮縣議員邱大山的委託,前來找尋其愛女邱芷珊失蹤的真相
訪談的過程,隨著邱芷珊周圍的人們,一步步勾勒出這位女孩的形象
案件中還有身心靈團體神水社牽扯其中
汪夢蘭則在與陳紹剛一齊探詢真相時,逐漸剖析自己的過往
慢慢找回自己寫作的能力
也在案件落幕時,嘗試著幫了邱芷珊愛戀對象林柏鈞的家族寫下了家族史
與陳紹剛的感情就默默地流淌在日常生活中
沒人特意提起,但也不算完全斷掉
這本書其實不算薄,字又多排版又密
但我的大綱竟然只寫了這樣!?
沒錯
這本書的架構對我來說有些混亂
中間灰底的短篇小說,我本來以為會是影射案件的連續性獨立故事,直到小說進行到一半才發覺那個是汪夢蘭在海山鎮嘗試寫的短篇小說,讓我不禁懷疑真的有人會買她的小說嗎
到底這本書的主軸是什麼,我一直到看完都沒有真正抓出來
貫穿整本書的角色應該要是汪夢蘭?畢竟她是從開頭待到結尾的人
但她對於整個案件的進展卻沒有太大的幫助,故事中會不斷出現她因目前狀況聯想到自身處境的各式反省,或者是她強調她對於寫作的熱愛卻舉步維艱
她對於邱芷珊有種在看另一個自己的投射,這種連結對我來說太薄弱
邱芷珊到底是不是因為邱大山的疏於照顧才有今天的模樣的?對林柏鈞的愛而不得恐怕影響更大吧?跟汪夢蘭一生受父親投海自殺影響根本就搭不太上
陳紹剛也有自我獨白的描寫,但比例比汪夢蘭低多了
所以我根本搞不清楚,這本書的主軸到底是要講他們的心理活動還是要講案件?
如果是他們的療傷,我認為重點真的放得不夠明確
反而使的這些情節變成講解案件的累贅
割掉這些情節會不會比較乾淨呢?
案件的部分我倒是沒什麼好說的
可能因為被上述的那些情節切割了,導致我也就不那麼在乎細節
個人很喜歡以每個人不同視角講述邱芷珊跟案發當天的寫作方式
這就很像現實生活中需要以不同線索拼湊出真相的感覺
不再是像上天一樣可以自由進出每個人內心,變得無所不知
真的可以有一些對案件的解釋和想像空間
不過我真的受夠一堆文學作品都要出現毒品和性愛(這個跟案件無關,是汪夢蘭跟陳紹剛那邊),身心靈在比較近期的書也不會缺席
這三者為什麼總是綁在一起?單獨出現我都沒有這麼含有怒氣的失望
一起來就很像是個寫作模板,很像是為想不出理由硬套上一個答案
連去速食店點套餐炸雞都不一定要搭可樂,這三個到底為什麼不能拆開?
我寧願這一切都是因為愛情犯下的錯誤,愛情有很多種模樣,因為愛情而愚蠢的舉動也有很多種,可以寫得其實很多
又或者是這是一個被世界拒於門外,只有毒品是出口的絕望下的衝動
另一個是在本書末段汪夢蘭幫忙提筆寫下的林家家族史
感覺在已經結束的小說,又殺出一個尾巴
有關白色恐怖的歷史,很欣慰臺灣的環境在經過這幾年之後,人們比較有勇氣去談論,也有愈來愈多的資料出來
但並不是搭上這個題材就是好啊?
這一段故事要說寫得好嗎?我覺得史料的基底可能不夠詳細,讓人感覺很像是有一些概念而且很有想像力所塑造的可能過程,但又有一種不真實感
要說寫得不好嗎?相對於很多真的只是稍稍帶過,有些細節是真的有顧到
比如說,入獄的人罪名不一定真的都是全然被羅織而成,他可能真的有入黨也說不定,畢竟共產主義的理想很崇高,我覺得被吸引很正常,但因為思想而入獄還是很荒謬跟令人憤恨不平
所以到底為什麼,為什麼最後會多出這一段,我還是非常茫然
聽說這本書這位作者的第一本推理小說
也是因為定位寫推理小說,我才會把案件認為是比較主軸的部分
但應該要是支線的部分占比太高了,只能說融合的不太好
還不如拆成三個以上的故事
小說中主要人物的父執輩多多少少有一些故事,影響了他們的後代
這大概是本書被稱作無父之城的原因?
不然我實在想不到故事情節跟書名搭上線的線索
看書的時候,我心中最常出現的話語就是: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
作者的企圖心可能很大,想要設計一些錯綜複雜設計又很細的故事
不過我還是覺得拆開比較好
拆開後再稍加潤飾
說不定讀者們就有三本以上的好書可以閱讀了呢